最近,有市民使用手机滴滴出行软件点击出租车时,发现虽然下单成功,但2秒钟后即被取消了,反复下单反复被取消。后来经过了解,原来是滴滴开始向出租车司机收费了,前3公里免费,6至10公里收费2元,依次递进,20公里以上5元。按照这种算法,每位司机每天可能要向滴滴出行支付四五十元以上的份子钱。并且出租车司机一般只能抢到中短程的单,大单很难抢到。说是都被滴滴快车等网约车抢走了,司机们说网约车抢到大单的同时,滴滴公司可以收取更高额的服务费。那么为何出租车司机抢不到大单呢?原因在于滴滴通过技术手段,一般都将大单推送给网约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只能接单短程业务。滴滴出行从2020年11月12日起,按行驶里程向上海出租车收取服务费。司机如不认可该费用,在接单前有权无责取消该笔订单,难怪乘客会被接连取消订单。
目前,网约车市场的状况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和分析。承担公共服务的企业要处理好盈利与服务的关系,承担城市公共服务的企业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强化。出租车行业的重视程度虽然较高,但是对出租车司机的权益保障还不够。面对多头挤压的恶意竞争现象,政府应该有所措施,激励出租车司机为城市公共服务多作贡献的积极性。而随着城市互联网的日益发达,网约车增长数量已经是出租车的两倍之多;一些网约车平台的市场占有量逐渐做大,其他的平台公司几乎很难进入,形成了新的垄断态势,与政府打造网约车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初衷有所背离。至于是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行政干预,有待深入调研之后的决策。
为了出租车行业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特提建议如下:一是适时干预收费行为。物价和交通管理部门要对滴滴平台向出租车司机的收费标准予以适时干预,限定价格区间,规定滴滴等平台向出租车司机收取的费用按里程计算,每单最高不超2元;物价和消保委要制定听证制度,像水电煤价格调整一样,举行听证会,以便规范平台收费行为。
二是适当降低出租车司机份子钱。上海出租车司机需要每天缴纳260元费用给到出租车公司,负担明显太重,若生病等情况发生,依然需要缴纳,哪怕在疫情期间都需要缴纳。按一辆出租车的采购成本10万元计算,开8年,折算到每天的折旧费用不足50元,就算是有其他支出,对比每天260元的份子钱,也是比例较小了。出租车司机为了赚出份子钱,每天工作时间超长,劳动强度大,不敢生病不敢请假,疲劳驾驶,对乘客也不安全。因此适当降低份子钱也是应该的。我们认为,降低至150元还是属于比较合理的。
三是交通主管部门要搭建网约车平台,由第三方负责运营。未来向出租车司机提供网络租车的业务,一律都通过该平台进行推送,进入该平台的网约车企业可以进行招投标,合格的准入,不合格的清退。这样既可以把平台服务费用降下来,也给其他企业有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